雨纯动态
更多+
-
今夜,有雨敲窗《今夜,有雨敲窗》作者:曹一雪 朗读者:丫丫天气郁闷了好久,就知道正在准备一场隆重的洗礼,所以当辗转难眠时,忽然听到了由远及近的雨点敲窗的声音。雨先是发出细微的声响。继而密了起来,紧接着连成一片,淅淅沥沥地,在窗上划出粗粗细细的水痕。听着这忽远忽近,忽大忽小的雨声,竟有些出神。就会想着,那些在雨中起舞的树叶,它们正在和大雨做着怎样的交谈;就会想着那些在雨中挣扎的花儿,它们在和雨做着怎样的交集,就会想着这样的雨打破了它们的生存状态,它们会不会有怨气呢?雨越发急的时候,就会想着那些不得不淋着雨赶路的人,有没有一个屋檐收留他们一下,让他们能等到雨停的时候;有没有人在雨中为他们送一把伞,他们湿淋淋地推开家门的时候,有没有温暖的灯光、热乎乎的饭菜等着着他们,有没有一个大大的拥抱为他们驱走满身的疲惫,有没有一句真切的“辛苦了,”来抚慰他们湿透的身心……想着想着有点哑然失笑,我们的一生会经历多少这样的雨夜呢?怎么就如此矫情起来?大约是恰好有雨,恰好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所以会凭空跳了许多的遐想。是啊,植物们并不会因为经历了风雨就垂头丧气,反而是叶子愈发的绿,花儿愈发的艳,虽然会有叶子被吹落在地,会有花瓣凋零在雨水里,但是就算雨不来,这些植物该落的时候也会落,该败的时候也会败,只是恰好雨来,花、叶正准备离开,一切发生的看似偶然,其实都是必然,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发生都是顺理成章的,有什么可怨可叹的呢?而对于我们人来说,不管你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交加,痛苦绝望,第二天许多人仍然会爬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管你经历了怎样的痛哭流涕,日子还得继续,没有人为你打伞,你就要学会在风雨中奔跑,没有人给你温暖,你就要学会自己爱自己。这个世界没有不会漏雨的屋檐,也没有永远的风和日丽,但是要相信再大的雨,也淋不湿明天的衣服,而明天的太阳不管有多么灿烂,也晒不干此刻的狼狈,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面对不可更改的境遇,是如何学会让雨打湿自己的心情,只要我们心头充满阳光,风雨总会过去,而风雨过后,就是彩虹。佛说境由心生,这个不是说我们的心能主宰天气的好坏和环境的优劣,而是说我们对天气的好坏和环境的优劣可以自由选择我们的心态,比如说现在,同样是听着雨滴敲打窗棂,心思简单生活惬意的人不会被雨影响睡眠,这样的夜雨反而成了一首催眠曲,枕着这样的浪漫入眠,估计连梦都是清凉诗意的。而对于心事沉重的人来说,这样的夜雨就是噪音,只会让人想多了,更会凭空给心添了许多的烦躁,让芝麻大的心事无限放大到比西瓜还大,等失眠困扰整个夜晚的时候,有雨敲窗成了有事扎心。当然了,在一些特大事件面前,我们不能去指责谁的心态不好,事情没轮到谁的身上谁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要相信,坚强的人和软弱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所得到的人生结果是不一样的,要相信这个世界除了生老病死,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雨打窗棂的声音,有多少人听到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版本的解读,我们共享着一场雨,每个人听到的声音却不一样,正如一千个人的心里会有一千个林妹妹的样子一样,雨其实是不会说话的,而我们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无非是我们的心做出的不同的反应,很多时候很多事物的本身所印现出来的境界,真的是由我们的心态决定的。其实有雨的夜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并不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一场雨并不会让人顿悟人生,顶多有点感慨罢了,但是感慨过后,我们我们依旧是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街上形色匆匆的一员,就像一场雨,它们用许多天的闷热,准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夜雨,但是雨来的那样隆重,它们走后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不过是给大地留下许多未干的水渍,和给恰好失眠的人心里,添了或多或少难以名状的情绪罢了。那些飘落在水渍中的落叶和花瓣,有谁知道它们在时光中有过怎样虔诚的努力,又曾怎样在风雨来袭时拼尽全力呢?当一切都不可逆改时,它们没有逃避,没有怨尤,坦然地以最不起眼的姿态,完成了于它们而言最壮烈的回归,它们的心思,它们还有什么未完成的梦想,都留给了雨夜。有情世界中的许多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叶子曾经是一片碧绿的叶子,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抹亮色;花朵曾经是美丽的花朵,它们的绽放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了许多无尽的色彩,它们来过这个世界一遭,尽管生命是如此仓促,但是它们并没有白白浪费生命,没有辜负生命本身的意义,它们给这个世界的贡献天地知道,它们自己知道,而我们,更应该知道。所以当夜雨过后,你的脚底不小心粘上一片湿透的落叶或者一片失色的花瓣时,请你温柔地把它们拿下来,让叶子落叶归根,让花瓣质本洁来还洁去。今夜,有雨敲窗,你听到了吗?其实在时间的河流里,这一切的发生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世界是不会因为某个人心情的好坏或者几片叶子几朵花的凋零而改变什么,一切看上去和原来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风雨过后,有些东西,终究是回不到当初了。但是有一句话叫做:当时只道是寻常。
-
《和光同尘》很难得的在一幅画前沉思起来画是吕伟杰老师的作品,画中的场面不是名场面,就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正努力行进在苍茫天地间的大象。画中的情景真的是非常苍凉,有些笨重的大象正孤独地向着我们走来,它的身上似乎落满了灰尘。这些灰尘和大象身上的皱褶纠缠在一起,在水墨画特有的黑白灰的世界里,多多少少有点压抑。初看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多看了几遍后,被这只大象深深地吸引了,再用心去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突然看到,大象活起来了,它的身上透着光!是的,那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是任何灰尘都挡不住的光。而且,它的身后,那看似荒凉的天地间也是喷薄而出的光。它的眼睛,那几乎隐没在层层叠叠皮褶里、不仔细看就会忽略的、带有淡淡忧郁的眼睛里,透出来的更是坚定的光。突然有点想哭,为了这只努力发光的大象,为了这个尘与光同存的世界。也为了自己的发现。作为凡夫,我们总是刻意要拂去身上的尘土,刻意让身处的环境尽量洁净一些,还自命不凡地认为这样的自己很干净。却不知尘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每个人也不过都是时空中的一粒微尘罢了,我们本身就不是绝对纯净的,所以我们追求的那些所谓的表象的东西有什么实质意义呢?徒劳用功罢了。但是我们也不必为此心灰意冷,自怨自艾,虽然我们是尘劳裹身的凡夫,但是我们是可以发光的。这光就是我们自性中本具的光明。也就是灵性。本来我们的自性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帮助我们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它却被尘世间各种贪欲完全覆盖,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本来的样子,就以为它不存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盲修瞎练,碰壁后只会抱怨,抱怨这个世界太黑暗,我们努力的去追逐外在的所谓的光明,完全不知道,我们自己是会发光的,只是这样的光明被我们自己污染了,而我们却要抱怨这个世界太肮脏。我们一颗心总是往外跑,我们不懂得守心,不懂得时时检验自己的心是否已经蒙了污垢,自性的光明是否已经渐渐黯淡。突然想到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善护自己的心性,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免不了各种烦恼、杂念、执着……这一切就是镜面上的灰尘,把我们的心性覆盖,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去擦拭,再厚重再顽固的污渍都有擦干净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去逃避,去厌弃,我们如能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在浮华中守住本真,在浊世之中护住内心的光明,慢慢把所有的习气都磨灭,内心不再被虚幻的现象所蒙蔽,也就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和困惑,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也就能真正做到和光同尘。而那一天,就是我们自性显现光明的时候。并且我们可以努力让这份光温暖照亮周边的一切。就像那头大象,它并不会刻意躲避什么,它在尘土间呼吸,也在尘埃中发光。所以,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反思。也给我们具体地解读了什么是和光同尘。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原指与日月的光辉和谐相处,与尘世的尘埃融为一体,不与之对立。《道德经》的原句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基本的意思是指藏起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但是,看了画中的大象,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光即是心,尘即是境,和光同尘便是心境一如。允许一切存在,但不为一切左右。能和光同尘,但不会为尘所污。不管周遭是什么样的纷扰,都不影响发光。光不必都是炫目的,尘也不全是肮脏的。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你愿意用慈悲性和这个世界相处,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的。尘可以在光中跳舞,光可以在尘中打坐。就是这样一幅普通的水墨画,和画中一头普通的大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情生命,自性都是会发光的,只要你好好护佑这份光明,能和光同尘,却不为名利所累,最后,你总会达到六祖惠能这首偈所能达到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牡丹的心思有谁懂》说到牡丹,就会想到雍容华贵,想到被世人追捧的那份荣光。其实牡丹的高贵并不仅仅是她的姿容,而是她从内在散发出来的那种品性,以及给我们世人的启发。曾见过一株白牡丹,种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四周是晾晒的衣物,孩童的玩具散落一地,各种杂物堆在旁边,环境有点凌乱,但是这花偏偏开得清净异常,周遭的纷扰似乎和她无关,她只管让自己纯的几乎透明的花瓣层层叠叠的舒展着,把花香毫不吝啬的分享给周围的一切,花开自开,物扰自扰,两不相干。每到清晨,露珠便会停在花瓣上,将坠未坠。花承载着这晶莹的重负,却不曾抱怨半句。太阳升起,露珠便悄然消散,花亦不挽留。这般来去自如的相处,比起人间那些纠缠不清的关系,不知高明多少。雨来的时候,豆粒大的雨点打在花瓣上,发出轻微的"噗噗"声。牡丹微微低头,承接这天降的甘露。雨水顺着花瓣的纹理流淌,最后汇入泥土。花不抗拒雨的敲打,雨也不怜惜花的娇嫩,二者都是率性而为。不像人,总是顾虑重重——雨怕打湿了花,花怕得罪了雨,结果都活得不痛快。夜来,花香愈浓。黑暗里,花形已不可辨,唯有香气浮动,提醒着它的存在。这倒像极了某些真理,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现代人太过依赖双眼,总以为眼见为实,却不知世间至真至纯之物,往往不可目视。花开有时,花落也有时,世界万物就是如此无常,白牡丹再怎么美,终究还是谢了。但是白牡丹就连凋谢也是大大方方,不像有些花,花瓣一片片零落,拖拖拉拉数日不止。白牡丹是整朵整朵地落,前一日还好好地开在枝头,次日清晨,便见她完整地躺在地上,花瓣丝毫不乱,依然洁白如初,仿佛是自己走下来的,她的脸上没有哀伤,没有不舍,只有顺应自然律动的坦然和从容。这种决断,这种干脆,在优柔寡断成习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一种奢侈。我们太习惯于患得患失,太害怕失去,结果反而什么都抓不住。白牡丹凋谢后,她的主人似乎才发现了她的存在,而且还说了这么一句:这花儿也没啥可金贵的嘛,开的时间这么短,还没等好好看清楚呢,就谢了。这情形像极了人世间某些道理:拥有的时候不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秀,看不到对方的付出,失去后还要抱怨对方辜负了自己,其实,许许多多值得珍惜的机会,都消失在了你自己的漠视里。牡丹倒是不怕被误解,她只做她自己,她不卑躬屈膝,也不刻意张扬,人们说她富贵,她依然勤奋地开自己的花,不会骄傲到忘乎所以;人们说它娇气,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习性,绝不逢迎俯就;人们说她也不过如此,她依然是花中之王,依然做着最好的自己;她不解释,不争辩,只是年复一年的开花,默默地用行动证明一切。牡丹不语,却道尽千言。和一株花比起来,我们现代人活得太紧张,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稍有误解就急于澄清,稍有质疑就坐立不安。我们忘了,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而解释往往越描越黑。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了获得认可,要么拼命表现,要么刻意低调。而牡丹告诉我们,真正的尊严,在于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株白牡丹开的短暂,却是把生命绽放到了极致,她开花就开到最好,凋落也凋落的干净利落,绝不苟且偷生,绝不纠结不清。她用了整整一年的准备,就为了那短短的花期,就在这短短几日里,她把全部的生命力毫不保留地释放给了这个世界,有人欣赏也好,无人在意也罢,她最终是完美地完成了一朵花的使命。而我们现代人做事,常常追求"可持续",却忘了"极致"为何物。我们把精力分散在太多事情上,结果每一件都做得马马虎虎。白牡丹最后只剩下了枯枝败叶,但谁都知道,那地下的根茎正默默积蓄力量。此刻的沉寂,不过是为了来年更自在的绽放。生命本就该如此,有显有隐,有动有静,何必执着于时时刻刻的繁华?这株牡丹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存在。在这个讲究实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精于计算得失,却忘了问自己:怎样的生命才值得一活?牡丹不结果,它的存在似乎毫无"用处",但它年复一年地开花,只为证明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也许人生亦然,不必总是追问"有什么用",有时候,仅仅存在,并且美丽地存在,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