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纯动态
更多+
-
《和光同尘》很难得的在一幅画前沉思起来画是吕伟杰老师的作品,画中的场面不是名场面,就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正努力行进在苍茫天地间的大象。画中的情景真的是非常苍凉,有些笨重的大象正孤独地向着我们走来,它的身上似乎落满了灰尘。这些灰尘和大象身上的皱褶纠缠在一起,在水墨画特有的黑白灰的世界里,多多少少有点压抑。初看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多看了几遍后,被这只大象深深地吸引了,再用心去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突然看到,大象活起来了,它的身上透着光!是的,那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是任何灰尘都挡不住的光。而且,它的身后,那看似荒凉的天地间也是喷薄而出的光。它的眼睛,那几乎隐没在层层叠叠皮褶里、不仔细看就会忽略的、带有淡淡忧郁的眼睛里,透出来的更是坚定的光。突然有点想哭,为了这只努力发光的大象,为了这个尘与光同存的世界。也为了自己的发现。作为凡夫,我们总是刻意要拂去身上的尘土,刻意让身处的环境尽量洁净一些,还自命不凡地认为这样的自己很干净。却不知尘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每个人也不过都是时空中的一粒微尘罢了,我们本身就不是绝对纯净的,所以我们追求的那些所谓的表象的东西有什么实质意义呢?徒劳用功罢了。但是我们也不必为此心灰意冷,自怨自艾,虽然我们是尘劳裹身的凡夫,但是我们是可以发光的。这光就是我们自性中本具的光明。也就是灵性。本来我们的自性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帮助我们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它却被尘世间各种贪欲完全覆盖,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本来的样子,就以为它不存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盲修瞎练,碰壁后只会抱怨,抱怨这个世界太黑暗,我们努力的去追逐外在的所谓的光明,完全不知道,我们自己是会发光的,只是这样的光明被我们自己污染了,而我们却要抱怨这个世界太肮脏。我们一颗心总是往外跑,我们不懂得守心,不懂得时时检验自己的心是否已经蒙了污垢,自性的光明是否已经渐渐黯淡。突然想到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善护自己的心性,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免不了各种烦恼、杂念、执着……这一切就是镜面上的灰尘,把我们的心性覆盖,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去擦拭,再厚重再顽固的污渍都有擦干净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去逃避,去厌弃,我们如能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在浮华中守住本真,在浊世之中护住内心的光明,慢慢把所有的习气都磨灭,内心不再被虚幻的现象所蒙蔽,也就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和困惑,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也就能真正做到和光同尘。而那一天,就是我们自性显现光明的时候。并且我们可以努力让这份光温暖照亮周边的一切。就像那头大象,它并不会刻意躲避什么,它在尘土间呼吸,也在尘埃中发光。所以,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反思。也给我们具体地解读了什么是和光同尘。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原指与日月的光辉和谐相处,与尘世的尘埃融为一体,不与之对立。《道德经》的原句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基本的意思是指藏起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但是,看了画中的大象,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光即是心,尘即是境,和光同尘便是心境一如。允许一切存在,但不为一切左右。能和光同尘,但不会为尘所污。不管周遭是什么样的纷扰,都不影响发光。光不必都是炫目的,尘也不全是肮脏的。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你愿意用慈悲性和这个世界相处,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的。尘可以在光中跳舞,光可以在尘中打坐。就是这样一幅普通的水墨画,和画中一头普通的大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情生命,自性都是会发光的,只要你好好护佑这份光明,能和光同尘,却不为名利所累,最后,你总会达到六祖惠能这首偈所能达到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牡丹的心思有谁懂》说到牡丹,就会想到雍容华贵,想到被世人追捧的那份荣光。其实牡丹的高贵并不仅仅是她的姿容,而是她从内在散发出来的那种品性,以及给我们世人的启发。曾见过一株白牡丹,种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四周是晾晒的衣物,孩童的玩具散落一地,各种杂物堆在旁边,环境有点凌乱,但是这花偏偏开得清净异常,周遭的纷扰似乎和她无关,她只管让自己纯的几乎透明的花瓣层层叠叠的舒展着,把花香毫不吝啬的分享给周围的一切,花开自开,物扰自扰,两不相干。每到清晨,露珠便会停在花瓣上,将坠未坠。花承载着这晶莹的重负,却不曾抱怨半句。太阳升起,露珠便悄然消散,花亦不挽留。这般来去自如的相处,比起人间那些纠缠不清的关系,不知高明多少。雨来的时候,豆粒大的雨点打在花瓣上,发出轻微的"噗噗"声。牡丹微微低头,承接这天降的甘露。雨水顺着花瓣的纹理流淌,最后汇入泥土。花不抗拒雨的敲打,雨也不怜惜花的娇嫩,二者都是率性而为。不像人,总是顾虑重重——雨怕打湿了花,花怕得罪了雨,结果都活得不痛快。夜来,花香愈浓。黑暗里,花形已不可辨,唯有香气浮动,提醒着它的存在。这倒像极了某些真理,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现代人太过依赖双眼,总以为眼见为实,却不知世间至真至纯之物,往往不可目视。花开有时,花落也有时,世界万物就是如此无常,白牡丹再怎么美,终究还是谢了。但是白牡丹就连凋谢也是大大方方,不像有些花,花瓣一片片零落,拖拖拉拉数日不止。白牡丹是整朵整朵地落,前一日还好好地开在枝头,次日清晨,便见她完整地躺在地上,花瓣丝毫不乱,依然洁白如初,仿佛是自己走下来的,她的脸上没有哀伤,没有不舍,只有顺应自然律动的坦然和从容。这种决断,这种干脆,在优柔寡断成习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一种奢侈。我们太习惯于患得患失,太害怕失去,结果反而什么都抓不住。白牡丹凋谢后,她的主人似乎才发现了她的存在,而且还说了这么一句:这花儿也没啥可金贵的嘛,开的时间这么短,还没等好好看清楚呢,就谢了。这情形像极了人世间某些道理:拥有的时候不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秀,看不到对方的付出,失去后还要抱怨对方辜负了自己,其实,许许多多值得珍惜的机会,都消失在了你自己的漠视里。牡丹倒是不怕被误解,她只做她自己,她不卑躬屈膝,也不刻意张扬,人们说她富贵,她依然勤奋地开自己的花,不会骄傲到忘乎所以;人们说它娇气,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习性,绝不逢迎俯就;人们说她也不过如此,她依然是花中之王,依然做着最好的自己;她不解释,不争辩,只是年复一年的开花,默默地用行动证明一切。牡丹不语,却道尽千言。和一株花比起来,我们现代人活得太紧张,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稍有误解就急于澄清,稍有质疑就坐立不安。我们忘了,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而解释往往越描越黑。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了获得认可,要么拼命表现,要么刻意低调。而牡丹告诉我们,真正的尊严,在于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株白牡丹开的短暂,却是把生命绽放到了极致,她开花就开到最好,凋落也凋落的干净利落,绝不苟且偷生,绝不纠结不清。她用了整整一年的准备,就为了那短短的花期,就在这短短几日里,她把全部的生命力毫不保留地释放给了这个世界,有人欣赏也好,无人在意也罢,她最终是完美地完成了一朵花的使命。而我们现代人做事,常常追求"可持续",却忘了"极致"为何物。我们把精力分散在太多事情上,结果每一件都做得马马虎虎。白牡丹最后只剩下了枯枝败叶,但谁都知道,那地下的根茎正默默积蓄力量。此刻的沉寂,不过是为了来年更自在的绽放。生命本就该如此,有显有隐,有动有静,何必执着于时时刻刻的繁华?这株牡丹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存在。在这个讲究实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精于计算得失,却忘了问自己:怎样的生命才值得一活?牡丹不结果,它的存在似乎毫无"用处",但它年复一年地开花,只为证明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也许人生亦然,不必总是追问"有什么用",有时候,仅仅存在,并且美丽地存在,就够了。
-
春有牡丹正开花《春有牡丹正开花》文:曹一雪牡丹又开花了,这花中的王每年都会给人带来不会重复的震撼和喜悦。牡丹花的花事极是盛大,一株花就能开出整个春天来。而春天似乎只有在牡丹开花后才是完整的。牡丹的花虽然都美丽异常,但如果你愿意花心思和牡丹去交流,就会发现,它们开起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粉色牡丹的花瓣如绸缎般柔滑,边缘泛着淡淡的珠光,花苞微微低垂,似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含羞带怯,美好且又端庄。花心一点淡黄,像是含着未说尽的喃喃细语。最耐看的是红得发紫的牡丹,它的紫里透着似有似无的黑,隐隐的黑里又透出高贵的红来。花盘大如碗口,美丽而又热烈的花瓣层层叠叠翻卷着,花蕊金黄,香气浓烈得几乎要滴下来,人没等走到它的跟前,就会有些眩晕。牡丹花开到极盛时,常有蜜蜂闻香而来。那蜂钻进花心,弄得浑身都是花粉,却浑然不觉。它只顾采蜜,牡丹只顾开花,二者各得其所。人偶尔从花前经过,蜂便被惊飞起来,在空中稍作盘旋,又飞回到刚才的花蕊里,这般来来去去,竟有种莫名的和谐。大约真正的相处之道便是如此:不必刻意迁就,只需各自本真,自然水乳交融。牡丹花盛开的时候,连风也格外眷顾它,轻轻拂过,便要带走几缕香气。蝴蝶也会飞来,调皮的在它的花瓣上跳舞,尽兴后,总要捎走几缕花蕊上的粉末。牡丹坦然接受这一切,它不卑不亢的开着,对周遭的一切既不刻意逢迎,也不故作矜持,既不受宠若惊,也不小气排斥。它知道自己值得被关注,也愿意把自己的美分享给世间万物。这种自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它与万物相处的这般和谐,也恰如生命本该具有的融合之道。牡丹的花美得让人炫目,而牡丹的叶子也颇有意思。它们从来不急着展现什么,而是今日舒展一分,明日再展一分,从初生时蜷曲如拳的样子,渐渐舒展成掌,最后竟大如扇面。这由卷而舒的过程,像极了人解开心中郁结的模样。却原来,牡丹是连叶子都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的。牡丹的根也是不同凡响的,据说能深入地下数尺。地面上的部分,冬日里枯槁如死,地下的根却默默积蓄力量。待到来年春暖,便以雷霆之势破土而出,数日之间,枝条便长到二三尺高。我们总是惊叹于它开花时的风光,却不见它在地下漫长的等待与准备,却原来,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所有的成功,都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牡丹的种子也很特别,要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才能发芽。牡丹这是在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中,有些过程无法省略,有些寒冷必须亲身经历。牡丹向来被人称为富贵花。这"富贵"二字,不知误会了多少人的认知呢,人们只见它们开得热闹,便以为它是贪恋繁华的俗物。殊不知这花向来是开得极有主见的。不似那些小花小草,春风一吹便忙不迭地绽出笑脸。牡丹自有其傲骨,它不肯轻易开花,非得等到合适的时节才肯展露容颜。它也不肯降尊纡贵屈就于什么,若是水土不服,宁愿枯死,决不肯开出瘦弱病态的花来来敷衍这个世界,它遵从自己的内心,要么不开,要开就把生命绽放到极致,这般脾性,倒像是参透了什么的圣者。所以说,牡丹的富贵,不是我们俗念里的那种所谓的什么什么价值,而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内涵。牡丹花期并不长,盛放不过五六日。但就在这短短几日里,它把全部的生命力都倾注在开花这件事上。它不开则已,一开就会惊艳到所有的目光。牡丹不会像那些平凡的小花一样,懒懒散散、零零星星地开上许多日,看似长久,实则平庸,牡丹的哲学是:要么不开,要开就开到最好。即使短暂,也要灿烂成王。王者自有王者的风范,牡丹花连凋谢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时令将尽花将谢未谢时,花瓣的边缘开始蜷曲,颜色由浓转淡,却平添了几分韵味。这时的牡丹花不再执着于盛放时的完美,反而显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从容。它不慌不忙地坦然凋落,满地的落花并不显得凄凉,反而有种完成使命后的释怀。几只蚂蚁在花蕊上爬行,搬运最后的花粉。风来时,残存的花瓣轻轻晃动,仿佛在点头告别。我想,这就是尊严吧——即使在谢幕的时刻,也要保持优雅。人生若能如此,老去又有何惧?这世间万物都到逃不开一个开开谢谢的过程,想明白了,也就没什么纠结的了。淡淡一笑,轻轻拾起一片花瓣,慢慢放在掌心,居然轻若无物。忽然明白,原来放下,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花虽谢了,但我知道,它的根还在地下活着,等待下一个春天。